期待着《南京!南京!》能给我一个该如何反思南京大屠杀一种依据或一种可能,但在我看完该片后,最强烈的感受却是该如何反思《南京!南京!》。
该片主创选择这个题材,就选择了争议。只是这种争议/关注与一般娱乐所关注的裸替呀、绯闻呀、噱头显得严肃了些——在南京大屠杀前后的规定情境下关注:日本军怎样?中国军人怎样?中国百姓怎样?
面对这些问号,在我看来《南京!南京!》,提供出牵强的阐释,并带着天然的娱乐性。
该片叙事的主视角为唤作角川的日本军人。以侵略方为主要视角的战争电影很多。多年前吴子牛执筒的《南京大屠杀》也有这样的处理。
姑且认为角川是有人物原型的,陆川对角川这个人物的塑造是从他对日本慰安妇的怜惜,到对日军强迫成为慰安妇的中国妓女(江一燕饰演)的揪痛,再到用枪杀姜淑云(高圆圆饰演)为她免遭凌辱,到日军活祭仪式上的癫狂,到放走了中国俘虏,后自杀;为结束。角川通过一连串的精神拷问后选择了自杀来救赎——我之暴行,妄为人身。
“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暴行中,受害者不仅仅是中国人”的艺术构思是成立的,而陆川选择了几乎无节制的渲染。那么该片立场在哪儿呢?在“一切战争都是反人道的”?那么角川的一连串的戏剧动作就能阐释人道反战?我看来,实在经不起推敲。
再看,他论乱镜语,是我观影经历中,少有的。
有《拯救大兵瑞恩》、《集结号》等战争场面肩挑手持仿纪录片手法的运镜,有《公民凯恩》、《阿飞正传》、《古惑仔》利用景深、焦点虚实变化的固镜,有《死囚越狱》、《扒手》手、眼局部特写...
没错,以上都是优秀影片出彩的镜语,但扎堆儿的凑在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影片中,尚不论在艺术呈现上被专业人士指摘处,单单从普通观众的感受上,也显得那么刺眼和不和谐——观影不适。更严格的讲,陆川有一定镜头语言的修养,但运用能力让人怀疑。影片中混乱的镜语,客观的暴露出主创不按照基本艺术规律创作,卖弄、急功近利,虽说这一点,在许多影片中发生过也许还会继续发生,可《南京!南京!》已经浮躁到了难以接受的程度。
在我印象里,较为流畅的是日军闯入难民营里射杀了正在疗伤的中国军人段落。但在场面调度和演员控制的角度,比《鬼子来了》中马大三和村民们在八婶子家吵架段落;《找乐》群艺馆票友冲突段落——对在狭小空间里多人物大动作的处理还有相当的差距。
引用塔尔科夫斯基导演【前苏联】的一句话:对于没有形成自己哲学、美学观的导演,看太多电影,没太多好处。
从该片的戏作构思上,能看出编剧陆川也是“煞费苦心”,看过《金陵十三钗》小说和《外国传教士日记》的观众,便不难看出,陆川直接截取/套用了它们的人物关系和戏剧性设置,贯穿人物的戏剧线有明显的拼凑和割裂。中国军人誓死抵抗段落与妓女替良家受难;日军侵略与外国人(中立国或受保护国)保护中国人一系列冲突段落的割裂,是电影剧本的硬伤。
估计以唐先生(范伟饰演)为贯穿人物,能成一部电影;以角川可成为一部电影;以高圆圆亦可成为。这就是为什么严歌苓小说《金陵十三钗》给我的震撼,远远大于《南京!南京!》最主要的原因。藉此,陆川在构思该片的过程中的苦心和努力,成为一连串窃取他人智慧的策略与行动,愈努力离艺术家的精神和操守愈远。无论影片的艺术水准如何,商业成功度如何,它都不配赢得尊重。
我看到影片20分钟时,立马明白了张艺谋为什么将《金陵十三钗》的拍摄暂缓了——戏剧核和基本的人物关系都被《南京!南京!》给截用。我再次被《南京!南京!》投资方与主创“截和”的娱乐精神与苦心钻营,所折服。
真可惜,没能在《南京!南京!》中看到最起码的艺术的诚意与细节的真实,这种观影体验基本消解了我对诸多影评中所提到的“震撼”、“必看”、“最好”等等的感受。
电影是遗憾的艺术,因为它是故意的。怀着同样故意的初衷创造影片所传达诚意的限度,便是主创良心付出程度的具体体现。我多么希望主创与投资人合谋/经营的是别的题材影片,而不是“惨绝人寰”的南京大屠杀之题材。
《南京!南京!》和暂缓的《金陵十三钗》,却是对华语电影中战争/反战类型留下的多重遗憾。
我宁愿把自己从对“南京大屠杀”的沉痛中做以短暂的抽离,反思当今电影从业者无良创作之现象。这即与历史、与人道、与战争无关又与这些有着同质的意义,可谁又愿意站出来对此负责呢?